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建于1986年8月,前身为南京市公园路体校。学校坐落在风光秀丽的秦淮河畔,设有田径、游泳、击剑、跆拳道,乒乓球,高尔夫等项目,建有标准室外田径场、室内田径馆、游泳馆、击剑馆、跆拳道馆,乒乓馆等训练场地。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就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政策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提及并强调了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政策的有关情况,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对其含义进行解释,他纠正体教融合不是两个简单的部门相加而是一种理念,要作为一种理念变革和战略趋势,通过深化体教融合转变思想观念,革新育人理念,充分发挥体育育人的综合价值。
在全程参与、全员参与的情况下,有着百年育人历史的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始终秉持“求实、好学、团结、拼搏”理念,不断探索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体教融合,在学校的方方面面获得了切实的成效。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作为一所有具有体教融合特色的学校,不仅需要培育体育专业人才,在学生的文化教育上也丝毫不放松。学校不断强化业余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还保证基础教育阶段适龄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时间,积极尝试名校办名队的模式,加强与中小学联合办学尝试。
体教融合是一种责任义务,让更多人的人参与
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校长刘京鹏在谈到体教融合时认为,无论对于体育还是学生这都是一件好事,他说:“体教融合首先体育里面包含身体强壮和身体健康,以及通过体育锻炼以后提高我们运动员的抗压能力和挫折教育,通过体教深度融合对运动员的文化要求也高,符合现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作为体育运动学校,责任更大,不但要求学校的成绩搞上去,有责任和义务推广把我们所有的竞技体育项目辐射到每个学校,我们作为培养辅导员以及我们的教练员,老师都可以下基层去学校,指导和帮助对竞技体育进行一个重新的认识。”
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将用一系列的行动实施体教融合,强化办学特色:
(一)当前学校招收指标80人,实际招生100人左右,届时学校将会深化体校改革,适度增加招生名额,计划招生人数由80人提高20人。与省级优秀运动队联办二三线省队训练,扩大学校影响和优势。
(二)在培养模式上将实行试点“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向下延伸至小学高年级,向上扩展至具有专科学历的高职院校。在前期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体育专业、高水平运动队的基础上,创办独立的竞技体育高职院校提高办学层次。
(三)发挥优势项目和优秀教练在“体教融合”实践方面的作用,扩大南京“体教融合”品牌,争做全省一流、国内领先“体教融合”示范校。让优秀学生走进来,让专业运动员、教练员走出去。
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校长刘京鹏
体教融合是体育陪伴青年人成长,让大脑与身体变得更强大
值得一提的是击剑世界冠军栾菊杰,许安琪,中国击剑协会主席王海滨都出自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而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张海玲书记多年来在击剑训练教学的一线,她对击剑,对学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一名资深的教练员与体校人,她表示要发挥学校青少年竞技运动优势,特别是发挥在游泳、乒乓球、击剑等项目上的优势,为南京市和江苏省培养更多后备人才,将南京市打造成为二、三线运动员训练体育基地。
几十年如一日深耕于基层教练工作的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黄波副校长在教学方面有着自己的教学心得:突出学校专业特色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任务,推动建立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配备复合型教练员保障团队,配齐配足配优文化课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南京第三高级中学文昌初中的陈珺秋是黄校的得意门生,有意思的是陈珺秋不仅有着学霸父母的基因——爸爸清华大学毕业、妈妈东南大学毕业,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在游泳方面也很出色,他曾获得2019年全国传统学校体育比赛初中年龄组50米以及200米仰泳的金牌,他觉得体教融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游泳和学习就是体育和文化,都是不可缺少的,文化让我们大脑变得发达,体育让我们身体变得强大,两者结合的话会更进一个台阶,第一反应听到这个消息就是很兴奋,这是国家对我们运动员、中学生、高中生、大学生都是很鼓励的。”
中学生陈珺秋
体教融合是不断以人为本,让更多的青少年收益
因女排、游泳项目作为学校体育优势而闻名的南京三中文昌初中也积极贯彻落实体教融合到学校日常体育教学工作当中,校长唐红认为体教融合这一新政在推进过程中难点在于需要制定一个考核评价标准,她说:“目前情况下,体教融合从我们普通中学来看,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南京中考考核评价体系可能是一个难点,如果要将体教融合做的更好的话,需要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的政策,能够让学生能够有个专门不同于其他普通孩子的中端考核评价标准,这样更有利于我们体教融合开展下去。相关部门需要制定一个专门的制度来进行考核。”
唐红校长
南京体育运动学校争做全省一流、国内领先“体教融合”示范校,创新管理机制,完善考核制度。
深化项目(群)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以项目(群)管理为主线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制度。完善南京市运动队联办工作机制,不断拓宽市县、高校、企业、协会、俱乐部联办运动队渠道。
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在面对体教融合的大环境下,根据学校的具体任务“出人才拿金牌”,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从坚持深化改革,制定了规划:(1) 夯实办学基础,改善办学条件;(2) 实施体教融合,强化办学特色;(3) 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竞技托举工程(4) 深化竞技体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5) 丰富体育文化,引导体育宣传(6) 建设未来校园,智慧体育标准
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新时期下的体教融合,使学校体育面向每个个体,促进每个青少年都能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是南京体育运动学校的共识与初心。
体育和文化齐头并进
在切实做好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近日正式开学。开学后,南京市体育学校将坚持读训并重、体教融合,有条不紊的推进业余训练、教育教学、校园管理、安全保卫等各方面工作。
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校长刘京鹏(前)
南京市体育运动学校校长刘京鹏介绍,开学后,学校在正常的教学进度下,除了给学生们上教材上的内容外,还积极强化学生们的基础知识练习
“对于学文科的同学,我们将强化他们的记忆和背诵能力;对于学理科的同学,我们则强调要多动笔。只有反复强化的训练,才能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学校的住校生,我们还会有70分钟的晚自习时间。”
初中部英语老师王阿荣,通过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雏雁计划将去加拿大库克大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她在介绍学校体教结合的特点时,说:“老师在教学中会充分结合体校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分层次教学。对于住校生和外出集训的学生,老师们会引导学生们学训并重,实现学训双优的目标。日常生活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会定期下训练场,随队辅助运动员比赛,及时跟家长和教练沟通学习与训练情况,体教融合,形成合力,促进体校运动员的长远发展。”
中专三年级学生许诺妍,是学校的学生会会长,也是一名击剑运动员,对于体校生如何学习与训练兼顾,她说:“我们是上午文化课,下午训练。虽然会感到很辛苦,但也会继续的坚持下去,我们调整好自己的时间和心态,为考上好大学努力奋斗。我们没有寒暑假,也没有太多的假期,都是一直在训练,这样确实会让我们感到枯燥乏味进入低谷期,但是教练和老师一直鼓励我们,帮助我们从中走出来,以至于现在的我取得很多优异的成绩,在江苏省青少年击剑冠军总决赛中拿到了冠军。”
对于不了解体校生活和学习的人,会产生误解认为体校生在文化学习方面不是很好,张梓贤为我们进行了解答,他说:“在我刚刚进入体校的时候,对于只上半天课的模式还以为会比在普通中学轻松,但事实证明,体校学生文化课中因为课程的原因,对内容的学习也是十分的紧张,但是我们仍然在以最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在体校,不仅能学习到文化知识,还能学习到一门运动项目,更能学习到一种拼搏精神。”
为了推动体教融合,培育体育专业人才,学校在做好学生体育专项训练的同时,对于文化课也丝毫“不放松”。“上午运动员上文化课,下午再回归到各个队伍进行专项训练。我们在注重学生基础教育的同时,扎实提升学生们的运动技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而且我们还积极寻求教练员与家长的配合,双方达成共识,体教结合,让这些运动员可以有更好的出路。”
近年来,南京体育运动学校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读训并重,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文化学校的积极性,整合多方面资源,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省级和省级以上高水平运动队输送运动员,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培养中等体育专业人才,是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训练基地之一。